| 
TA的每日心情|  | 擦汗 2022-10-16 06:33
 | 
|---|
 签到天数: 1 天 连续签到: 1 天 [LV.1]初来乍到 副司令 
 
 
	积分598727158 
 
 | 
 
 
 楼主|
发表于 2016-1-26 14:03:38
|
显示全部楼层 
| 2. 古传医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.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
2.1. 古传医道性能      秦汉朝代(公元零年前后) 所晶凝的奠基医学为[黄帝内經] [神农本草经] 和[华佗外经] 是为古传医道.  在[内經]阴阳大论 的精要为: “阴成形, 阳化气. 阴为精根本, 无阴不生阳; 阳为气功能, 无阳不化阴.  阴阳相合为形互对变动.  阴中有阳, 阳中有阴, 阴过盛则阳消, 阳过盛则阴失.  阴阳相生相杀, 相济相克, 互为转化, 阴阳胜复, 变易不已.  所以阴阳者, 天地之道也, 万物之纲纪, 变化之父母, 生杀之本始, 神明之府也.”  这二十二句话指导医家未病先防, 已病早治防变, 整体诊察机体,及与环境关系,  细緻分析机体違和的过程与关系, 症候缓解与病变愈复的扶正袪邪总体治疗思维.  阴阳大论应为中医与西医共同的真理.  它对比唯物辩证或唯心辩证有更高度更完整的哲理.   阴阳对动性能的运用, 显出于臨床上的八纲纵横辨治“虚者补之, 实者泻之, 寒者温之, 热者凉之.”, 是为中外医家準确无误的万世诊疗法则[size=font-size:
,
].
 
2.2. 复兴古传医道3,4,   鉴定 精樸的古传医道具備中医现代医学发展的良好条件.   鉴定“阴阳五行大论”为完整的唯物辨证与唯心辩证互动共存的总体,  它涵湧着, 指导着中医和西医的诊疗原则.  [八纲纵横学] 是 [黄帝內經] 在二十一世纪的原则体现.         “阴阳五行大论-科学辩证法”5   为 [八纲纵横学] 的核心理论,  引导形质论与功能论并重,  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并用,  開设病变阶段论,  同时诊断病源变异与病象反应,  同时治疗病源禍根与症候困扰,  发挥真正的诊疗整体观,   破解中医与西医不能相通約的障碍,  開创与西医学和谐协作相互促進新关系.   自然而然的吸納与运用国际全部医学知识与科技智能.    [八纲纵横学] 献出一套中医特色基本完整的理论, 献出一套中医特色基本完整的运作程序.   經过38年的臨床考验.   它提高医者的识辨能力,  以有验证的科学根据考虑问题.  显明的提高臨床疗效, 发挥有別于西医的中医特长.    带动中医学走上科学发展新的历程.   掃除对中医学多种严峻的誹议,   使前卫生部长崔月犁不再谈  “中医在消亡中”,  使著名科学家杨振寧驚喜中医学跃进新的天地.   使90后之辈乐意回归古传八纲的大本营,  使中西医臨床会诊不再背靠背,  使中西医共同主持学术会议,  从国内走向国际.     古传中医学的复兴,  顺然迈进世界医学主流,  鹿逐展现世界医学的新景象!6 
 
3. 现传医道与复兴医道性能对比
 
3.1. 哲理体系, 诊疗原则, 文化内涵的对比   从1976年 “中医诊疗程序八法”,  其后的 “科学辩证法与中医学的发展”,  “论两种辨证论治”,   “經典,现代,西方的共存对动”,   教科书的 “论肾炎”,   和“八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纵横辨证论治法-阐述”, 及至2012年的“八纲纵横学” 第三版,    都曾剖析两种医道的学术理论与学术运作: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现行医道: (张仲景之法)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复兴医道: (黄陪生之法) 
 
      指导哲理:     形而上学的辩证法.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阴阳大论的科学辩证法.
 
      诊断原则:     明暸症候与症候生克关系.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明瞭病源变化与症候出现关系.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明瞭功能与功能乘侮关系 .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明瞭机体变异与功能盛衰关系.
 
      治疗原则:     观点在症候与功能, 以症为治.                    重点在病源与功能, 病源与症候共治.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方症对照法.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药证对应法.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宏观调控.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宏观与微观调控.
 
      学术体系:     阴阳五行学说中偏向横向思维.                  阴阳五行纵横学说. 整体诊疗思维.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宗书: 伤寒杂病论.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创书: 八纲纵横学.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踐: 方症对照, 辨症论治法.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踐: 药证对应, 八纲纵横辨证论治法.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文化基础:     二十世纪前 国内人文医学与技艺.             二十世纪后  国內国际人文与科技的医学.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坚守經典原则.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經典原则的质与量无限乘时发展.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.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3.2.以阴阳大论检验实踐.5    阴阳大论的“阴成形,阳化气”, [size=font-size:
,
]提示形质论与功能论并重. 研究“阴”, 就是明暸机体生理病源变异, 而需善用纵向思维;  研究 “阳”, 就是明暸器官功能症候反应,而需善用横向思维.  故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并用.   “无阴则阳无以生”, 提示器官有病才产生症状反应, 症状由病变而生, 及时祛除病源禍根, 则症状隨而消退. 故病源变异是诊断的首位, 也是治疗的重点.  复兴医道解脱了二千年來只看“阳化气”,以症为诊以症为治, 或高一度的,以症型为诊以症型为治的,形而上学的, 只看表象不看本质的方法.  而強化了以“病源连合病候为诊, 以病源连合病候为治”, 以取得更佳疗效.  “ 阴过盛则阳消, 阳过盛则阴失” 提示对病变惡化或癒复过程, 须準确明辨其先后变化与趨势而设病变阶段论,有利于对病情的具体分析具体治疗. “阴阳互为转化,阴阳胜复,变易不已.” 提示經典原则的质与量无限乘时发展, 当以科学发展衡量医学文化的作用.    现行医道与复兴医道本是同宗同源, 自从仲景后人強化方症对照辨症论治之后, 偏离阴阳大论要旨,差之毫糎,谬之千里.  今天, 古传医道的复兴 ,八纲纵横学的性能,可以统摄现代中医和现代西医全部科学知识与科学技能.
 
 
[参考文献]
 
1.   任应秋等, 中医各家学说,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. 1988.
2.   方药中等, 实用中医内科学,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. 1985.
3.   黄陪生, 新中医诊疗学,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. 1995.
4.   黄陪生等, 八纲纵横学, 中医学体系研究院出版. 2012.
5.   黄陪生, 阴阳学说-科学辩证法纲要, 八纲纵横学. 2012. 211-213.
6.   黄陪生, 祝贺信, 第一届国际中西医结合大会宣读, 北京. 1997.
 
 
 
 
 
本文有关联想:
 
1.   二千年來只见張仲景辨症论治的 “现传医道”.  1976年開始出现二千年前的 “古传医道”.
   “复兴” 是古的基因, 现的血气的激活.  历史的揚棄过程, 母先子后, 情亲缘長.
 
2.   直接扼要一言指出金元四大家等八大流派‘立论制方’的主题.
 
3.   王清任的 “血瘀论治”, 渐显出其病理的广泛存在和治疗的重要, 今后将有重大发展. 故列入
八大络脉.
 
4.   2006年作者返中医母校参加国际学术大会, 会上发言后下阶台时, 主持人仍呆定在椅上.
一周后, 应邀向若干教师及研究生二百多人交流,  发言中受热情鼓掌二十多次, 高潮时曾不禁
热淚湧流. 讲的是: “八纲纵横辨证论治法”. 会后博士生的代表总结发言, 评价甚高.
 
        2004年作者曾向高年级同学讲: “建立新的中医诊疗体系”. 会场提问淡薄. 主持人原来是位
        常言“仲景的话一字不可改!”的教授.
 
5.   本文定位于大方向, 不作细节的语言上理论上或技术上的喋喋而谈.
 
6.   作者原为手术外科老手, 全西医学习. 年青毕业当年, 便自发与中医学结上不解之缘, 把中医
    精华帶入西医校/院的医疗, 教学, 和科研中.[sub][/sub][sup][/sup][strike][/strike] | 
 |